在Marimekko的语境里,设计从不是关于趋势的表达,而是一种持久的思考——关于形式与情绪的平衡,关于愉悦与理性的共生。
在我们与Marimekko的对谈中,创意总监 Rebekka Bay 与首席营销官 Sanna-Kaisa Niikko 分别从创作与品牌战略出发,讲述了品牌在全球文化语境中延展“愉悦”的新方式。
Rebekka Bay:在抽象与具象之间,找到品牌的呼吸
对Rebekka Bay来说,Marimekko的设计魅力在于“既抽象又直击本质”的平衡。
“我们不追求定义,而是在形态和情绪之间留出空间,留给观者自主解读的可能。”她这样形容品牌的新印花理念。
这种理念在上海“花间艺境”展览中被具象化。五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25款印花作品,以花卉为核心主题——既保留了花的可辨识性,又通过抽象的笔触和色彩留白,让观众在具象与想象间流动。这种“模糊的边界”,正是Marimekko的语言所在:它让印花不只是视觉图案,而是一种感知的邀请。
Rebekka更倾向将自己视为“指挥家”而非“创作者”——统筹团队、艺术家与品牌愿景的节奏。
“我喜欢那种看似不完美的协调,就像乐章中偶然的停顿——那是生命的呼吸。”
这种对“愉悦的矛盾”的敏锐捕捉,让她带领团队不断在系统化的创作流程中寻找自然的惊喜。
在品牌传承与创新之间,她保持着清晰的立场。曾任Marimekko董事会成员的她,对品牌战略的理解更具全局视角。她尊重经典的Unikko游霓可印花,也相信设计必须向当代生活敞开。
“我们不去重塑历史,而是让它在新的语境里被看见。”
这种理念也被延伸进空间设计——位于巴黎玛黑区的旗舰店被定义为“他乡的家”。店内取消收银台,以厨房、衣橱、美妆区等生活片段组成一个可游走的居家空间,让品牌以更亲近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。
二、Sanna-Kaisa Niikko:让“愉悦”成为跨文化的共同语言
“愉悦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。”
Sanna-Kaisa Niikko这样概括Marimekko的品牌使命——通过大胆的印花与色彩,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注入能量。
在她看来,这种愉悦并非轻浅的视觉快感,而是一种文化底色。无论是芬兰的极昼,还是上海的艺术展厅,人们都能在Marimekko的色彩中感受到一种安静的欢愉。
在上海,“花间艺境”展览以艺术方式传达品牌的生活哲学;在巴黎,玛黑区旗舰店则以“生活场景化体验”吸引人们重新理解“空间中的愉悦”。
品牌的全球策略不追求视觉的一致性,而注重文化的共鸣。通过建立“本地创意社区”,Marimekko与当地的设计师、策展人、创作者共同生成新内容,使品牌在每一座城市都以独特的方式发声。
“我们不希望Marimekko成为‘被移植’的品牌,而是一个能与本地文化共同生长的有机体。”Sanna-Kaisa说。
面对数字化浪潮,她依然坚信实体体验的价值。线下空间对于Marimekko而言,不只是零售场所,而是一种可被感知的品牌现场——“线上可以高效地讲述故事,但只有当人真正走进空间、触摸材质、与人交谈时,品牌的情感才会被完整传递。”
在她的理解中,这种人与空间的真实互动,是Marimekko持续增长的关键。
品牌哲学的延续
Marimekko的稳定与恒定,并非拒绝变化,而是一种建立在文化认同上的持续进化。自1951年创立以来,品牌“为日常生活带来愉悦”的核心使命从未改变,只是被不断地重新定义与再叙述。如今的Marimekko,不仅是一家时尚品牌,更是一个横跨艺术、建筑、生活方式的开放系统。
品牌在选择合作伙伴时,始终以“共享价值基底”为起点——优先与诚信度高、专业领域互补的品牌合作。
“理想的合作不是互相借力,而是创造出超过双方总和的结果。”Sanna-Kaisa总结道。
这种共创精神让品牌的“愉悦哲学”得以延展——它超越视觉,转化为体验;也超越消费,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。
Marimekko的故事,始终围绕着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:如何在理性中保留愉悦,在秩序中包容自由?无论是Rebekka笔下的抽象印花,还是Sanna-Kaisa主导的文化策略,品牌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——如何让设计真正服务于生活,而非高于生活。
整体来看,Marimekko所代表的不仅是北欧美学的延续,更是一种“愉悦的理性”:它鼓励人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有柔软与感知的能力;让色彩成为语言,让生活成为艺术;让抽象的美,重新回到日常的尺度。

